配资世界门户 美国陷入内耗,俄军闷声发财:通往第聂伯罗的门户正被打开

发布日期:2025-02-26 22:13    点击次数:141

配资世界门户 美国陷入内耗,俄军闷声发财:通往第聂伯罗的门户正被打开

一、俄军在南线的战术突破与战略意图配资世界门户

自2023年冬季以来,俄乌战场重心逐渐南移。近期俄军在乌克兰东部及南部的军事行动呈现显著加速态势,尤其是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方向(俄方称“第聂伯罗”),一系列关键战役的推进正逐步瓦解乌军防线。根据非官方战报与卫星影像分析,俄军通过多线协同作战,已形成对第聂伯罗的战略半包围态势。其核心目标不仅在于切断乌军在顿巴斯与扎波罗热之间的防御纽带,更试图通过控制第聂伯河左岸,重构乌克兰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沿莫克里亚雷河的北进与侧翼包抄

500

俄军近期在莫克里亚雷河流域的攻势堪称教科书级的迂回作战。通过夺取新奥切列托瓦达耶村(Новоочеретоватого),俄军成功绕过乌军在泽列诺耶波列-新波尔的预设防线。这一战术选择极具深意:正面强攻该防线需付出巨大代价,而沿河道北上的迂回路线,不仅避开了乌军重兵布防的雷区与反坦克阵地,更直接切断了乌军第53机械化旅与第110国土防御旅的侧翼联系。北约军事观察员指出,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打法,迫使乌军陷入既要固守阵地、又需填补漏洞的两难困境。

乌拉克雷与安德烈耶夫卡的突破

俄军第58集团军对乌拉克雷村的控制具有战略支点意义。该村位于库拉霍沃至第聂伯罗的T0518公路交汇处,其失守意味着乌军向库拉霍沃西郊突出部输送补给的通道被拦腰截断。与此同时,安德烈耶夫卡地区的"口袋阵"逐渐收拢,俄军通过精准火力覆盖乌军唯一后勤公路M04,使得该区域乌军第28机械化旅的弹药补给效率下降60%以上。这些行动印证了俄军当前战术逻辑——通过多点渗透制造局部瘫痪,进而瓦解乌军整体防御韧性。如此一来,俄军有机会直接包围区域重镇:康斯坦丁诺波尔,一旦被俄军夺占,或可以作为俄军攻打第聂伯罗的区域枢纽。事实上,俄军也必然强化对通往第聂伯罗的干线公路沿线的争夺,逐步逼近其防区。

二、第聂伯罗防线的脆弱性与俄军的“双线钳制”

作为乌克兰中部的工业心脏与铁路枢纽,第聂伯罗的战略价值远超一般认知。该市不仅是连接顿巴斯矿区与黑海港口的陆上命脉,更掌控着第聂伯河渡口的制河权。俄军若控制该地区,除了可能开启第聂伯河左岸的大决战之外,将实现三大战略目标:

打通顿涅茨克-赫尔松陆桥,使俄控区连片化;

建立第聂伯河东岸缓冲区,为后续西进奠定基础;

瘫痪乌军战略机动能力,切断其"东守西攻"的作战构想。

当前俄军推进呈现清晰的钳形攻势:

东线:红军城方向

俄军东部集群在夺取别廖佐夫卡村后,正以每天1.2公里的速度向新波尔塔尔村挤压。该方向一旦突破,俄军装甲部队可直接威胁第聂伯罗市郊的工业区。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在此投入了最新组建的"风暴-Z"突击营,这些由囚犯士兵组成的敢死队,正以不计代价的冲锋消耗乌军精锐部队。尤其是,这个方向的攻势,已接近切断了红军城与康斯坦丁诺夫卡之间的干线补给线,或有从北部迂回包抄红军城之势,当然,也会是对康斯坦丁诺夫卡的西侧迂回意义。

西线:湿雅雷河谷突进

俄军西部集群依托大诺沃谢尔卡镇的炮兵阵地,沿湿雅雷河谷实施"反向马恩河突击"。这种违背传统渡河战术的冒险推进,实则是对乌军防御心理的精准打击——通过制造"俄军敢于穿越天险"的战场认知,迫使乌军指挥官将预备队过度分散至次要防线。

三、乌军的困境与战略误判

乌军当前的被动局面,根源在于三个层面的系统性失误:

防御重心错配:将过多资源投入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库尔斯克、哈尔科夫等方向的消耗战,导致南线预备队不足;

情报体系失灵:未能预判俄军从大诺沃谢尔卡镇发起的河谷突击;

政治决策滞后:由于马斯克和川普先后传达解雇泽连斯基的意向,泽连斯基政权在扎波罗热核电站危机中的妥协姿态,变相鼓舞了俄军南进决心。

尽管乌军总参谋部试图通过增援恰索夫亚尔延缓俄军攻势,但其防御体系已显露结构性裂缝。恰索夫亚尔80%区域失守后,乌军被迫将第93机械化旅残部收缩至西南部高地,而俄军对斯拉维扬斯克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覆盖,使得该区域日均弹药补给量下降至战前水平的17%。更致命的是,美国众议院对600亿美元援乌法案的搁置,已导致乌军"海马斯"火箭炮的日均发射量从高峰期的80枚骤降至12枚。

四、未来战局的三大关键点

1. 康斯坦丁诺夫卡:顿巴斯的"凡尔登绞肉机"

该城作为乌军"菲奥多里卡防线"的核心支点,其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俄军近期投入TOS-1A温压火箭炮对该城周边实施无差别轰击,这种近乎疯狂的战术,旨在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既成事实,迫使西方调整军援策略。若俄军突破此地,乌军在顿巴斯西部的防御将彻底碎片化。

2. 伊斯科拉村:第聂伯罗的"北大门博弈"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位于科马尔-米尔诺耶-波杜布诺耶(Комар-Мирное-Поддубное)交汇处的伊斯科拉村(Искра),被视为通往第聂伯罗州的“钥匙”。俄军若控制伊斯科拉村,可绕过扎波罗热防线的混凝土工事群,直接威胁第聂伯罗的供水与供电系统。值得关注的是,乌军在此秘密部署了英国提供的"硫磺石-2"导弹,但受限于电子战压制,其反装甲效能大打折扣。

3. 后勤耐力赛:决定战争终局的隐藏战线

普京在"祖国保卫者日"讲话中强调的"作战能力提升",正在战场上转化为具体优势:俄军通过里海走廊建立的"钢铁洪流"补给链,日均向前线输送3000吨物资;而乌军依赖的"西乌克兰-利沃夫"运输线,因波兰农民抗议封锁边境,补给效率下降40%。这种此消彼长的后勤差距,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引发质变。

五、结论:第聂伯罗战役的战略转折意义

当前战局的发展,已超出传统军事对抗的范畴,演变为地缘政治意志的终极较量。若俄军成功控制第聂伯罗,将产生三重战略冲击波:

军事层面:乌军将丧失最后的大兵团机动空间,被迫转入零散游击战;

经济层面:乌克兰GDP的35%(重工业与矿业)将落入俄军控制区;

政治层面:欧盟或将被迫启动"冻结冲突"的B计划,美国对乌政策面临重构。

俄军当前的军事进展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战略收割期”。若第聂伯罗失守,乌军在顿巴斯与扎波罗热的防御体系将彻底崩解,俄军则可依托第聂伯河建立新的战略缓冲区,进一步挤压乌克兰的生存空间。尽管乌军仍在局部地区组织抵抗配资世界门户,但其整体防御的碎片化与指挥体系的混乱,已难以扭转战局走向。未来数月甚至数年,第聂伯罗的攻防或将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